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基层减负,减的是量,求的是质,广大基层干部要厘清“减负”与“减责”之间辩证关系,切实做到轻装上阵解难题,真抓实干善作为,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减负不等于减责任,更要勇于担当。基层减负,减的是繁冗程序和不合理的任务安排,而不是减少岗位应负的职责,更不能卸掉基本义务。基层处于政策落地执行的关键环节,干部身处一线,手握“千线”,每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工作,不仅不能减、还需加强,不仅不能缓、还需提速。作为基层干部,绝不能把“减负”当作推诿扯皮的“挡箭牌”、敷衍塞责的“遮羞布”,借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在坚持减负的同时,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群众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农户的农产品销售难题等急难愁盼记在心上,更好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要将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花心思把政策执行到位,下功夫把工作落到实处,出实招把问题解决到根上,让责任在基层落地有声。
减负不等于减标准,更要精益求精。基层减负,是为了让干部能更好地利用腾出来的时间增强学习本领和狠抓落实本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当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多元,这对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切莫以“减负”之名行“躺平”之实,要树立“技多不压身”的学习自觉,多看理论文章,多学业务知识,多思处事技巧,多想富民办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与工作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主动投身实践锻炼,在乡村振兴中帮村民规划特色种植、协调电商销售,在项目建设里做好征地拆迁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在一线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将“减出来的精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
减负不等于减担当,更要提高实绩。基层减负,说到底是让基层干部能放下包袱干实事、心无旁骛抓落实、求真务实见成效,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干事业不是做样子,最忌讳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更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不能为了迎接检查打造“样板工程”,而是要深入街巷、村落,倾听群众真实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搞动辄长篇大论、内容空洞的繁文缛节,要简明扼要、直击重点,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政府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广大基层干部要真正把减负成果切实转化为实干成效,让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


抖音